创新创业工作概况

澳门尼威斯人网站创新创业工作概况

澳门尼威斯人网站的办学历程,既是一部民办高校的创业史,又是一部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发展史。1998年,学校就提出了“创新创业、奉献社会”教育理念,开展了创业教育的教学与实践。近年来,学校全面深化双创教育改革,成效显著。先后获批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湖北省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

一、创新管理,完善创新创业工作格局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校长、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深化双创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学校双创工作;各院(系)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校、院(系)领导小组把双创工作列为中心工作,及时研究部署;通过开展“双创教育思想大讨论”等研讨活动,进一步凝聚了共识,统一了思想;将双创工作纳入“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强化了创新创业型的大学发展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深化双创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从强化学校办学特色和服务学校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统筹推进学校双创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二)优化工作机制。2012年率先在省属高校中设立了创业学院,明确了教务处及创业学院等部门管理职责,形成了校长主抓,创业学院、教务处主管,就业处、学工处、科技处、校团委等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创业就业工作联动协调机制。校院(系)均将双创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要点,进一步健全台帐管理及考核、评价、激励等制度,有效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开展。

(三)强化条件保障。创业学院由校长兼任院长,下设“两办两部一中心”等机构,配备专职人员11名,各院(系)明确了分管领导及专兼职工作人员,分别负责双创工作的日常管理与指导服务。创业学院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2016年,学校投入双创工作专项经费641万元,其中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经费315万元,能完全满足双创教育及指导服务工作需要。

二、重点突破,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优化培养方案。以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坚持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相融合,全面修订了34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了双创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明晰了应用型、专业型双创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了双创教育更好地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制药工程专业2016年获批省级“荆楚卓越工程师协同育人计划”。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采取多种切实有效措施,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创意设计、创业体验等各项双创实践活动;遴选约6000名学生,开展创客种苗、青桐创客、常青藤创客的递进培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家及省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项目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完善课程体系。挖掘专业课程的双创教育资源,拓展课程内容;将双创教育分为“1.5+1+1.5”三个阶段,设置相应的普适教育、提高教育以及以双创训练为主的精英教育等课程群,其中普适教育包括基础知识、政策信息、法律常识、人文素养、电子商务等五类课程,提高教育包括创业管理、创业法律、财务管理、微商等四类课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双创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结构体系,且纳入学分管理,必修课每生不少于3个学分,实现了学生全覆盖。出台在线开放课程管理办法及学分认定制度,自主建立了课程资源库,开发了一批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其中8门获省级立项。学生年选课达万余人次,反映良好。2015年,又投入200万元,借鉴哈佛商学院成功经验,组织百余名教师从1000多个案例中精选90个成败案例,编写了30余万字特色普适教材《大学生创业导航》,完善了教学案例库。教材试用受到好评,目前正在录制配套教学视频。

(三)创新教学管理。完善双创学分体系,出台《大学生双创学分认定暂行办法》,允许学生将参加双创、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及发表论文、获专利授权等与专业学习、学业要求相关的经历、成果,折算课程学习、毕业论文(设计)学分,计入学业成绩,最高可累积转换20个学分;针对有创新意愿和潜质的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实行导师“面对面”指导;修订学籍、学位等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支持学生跨院(系)、跨专业学习,允许学生休学1-4年,保留学籍创业;设立“风华学子奖学金”、“躬行学子奖学金”、“农创奖学金”等20余项奖学金,规定学生双创成果在先进典型评选、奖学金评定以及提前毕业、免试保研等工作中予以认定加分;建立了校院(系)学生双创档案及成绩记载系统。所有专业在创新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广泛开展了案例教学、情景教学、PBL教学、慕课教学及“头脑风暴法”等,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强化能力与素质考核,探索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以学习中的创新性表现及成果(如专利、创意策划等)作为学生成绩评价的重要依据。

(四)加强队伍建设。坚持引培并举,切实加强双创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出台创业导师聘任管理办法,除专职双创教师22人外,还从重点大学、上市企业、风投公司等单位聘请著名学者、企业家、国家及省级创业培训师、创业成功校友等共74人为兼职双创导师,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创教师队伍。出台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规定,实施“双百工程”(百名博士、教授进企业;百名企业高管、工程师上讲台)。两年来,安排130余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岗位轮训,选派60余人参加省市SIYB等培训或到国外知名高校考察学习;校院(系)分别开展了双创专项培训活动,教师双创教育能力素质显著提升,能完全满足双创工作需要。坚持管理与激励并重,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将双创工作业绩纳入教师和单位考核、评价和激励的重要内容。对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单位,除在职称评审、业绩考核、先进评选中给予重点倾斜外,还设立了“长河学者”、“工匠教授”系列岗位、双创教育先进集体和个人系列荣誉等,引导激励教师和单位创先争优,主动投入双创工作。

三、统筹推进,健全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一)优化实践平台体系。打通校内壁垒,依托众创空间五大技术平台,建成创新实验室;依托省级及校级工程技术中心,建成科技创新平台;依托2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成由“晨光创业园”、“筑梦创客园”构成的创业实训平台;依托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一批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总建筑面积达32115平方米。依托长河产学研用基地,建成占地150余亩的校外大学生现代农业创业园,并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和就业创业基地130余个,其中获批国家级1个、省级3个,进一步优化了创新实验、科技创新、创业实践、专业实训、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双创实践平台体系,实现了专业全覆盖。在协调落实省市各项优惠政策的过程中,实施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免费提供场地、水电、设备、耗材、培训、咨询、服务等,支持学生开展双创实践。完善管理办法和开放制度,强化台账管理,学校所有科技创新资源及双创实践实验平台,全方位、全天候面向全体学生开放,成效明显,学生满意度高。

(二)优化实践实训体系。以增强学生创业就业能力为导向,优化双创实践实训教学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双创实践教学目标,扩展了双创实践内容,丰富了项目化、模拟化、实境化等实践教学方式。全面推行“双导师”制及“双向三方”(双向即学校与企业、实务部门;三方即学生、专任老师、企业与实务部门兼职教师)考评模式。联合40余家企业(所),主导成立了“校企合作发展联盟”,与企业(所)、地方政府分别签订了合作协议或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共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验教学团队、实践实习(训)基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核心课程、编写实践教材,联合开展科研,形成了校企(所)、校地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多渠道、多形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优化实践活动体系。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模拟创业、创业项目及创业训练计划等各类双创实践和竞赛等活动。近两年,共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每年定期举办长河“金秋杯”、“阳春杯”等系列创新创业大赛,学生参赛项目2000余项;组建校大学生双创俱乐部及院(系)分俱乐部,成立大学生创业协会等双创社团,鼓励并支持其举办双创百家讲坛、创业沙龙、路演、体验项目招标等活动,形成了“周周有沙龙、月月有路演、季季有招标、年年有大赛”的创业氛围。通过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促进各类双创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截至2016年底,参加各类双创实践活动的在校生占比达70%以上。近三年,承办了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武汉分会场、湖北高校创业沙龙以及市属高校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多项赛事;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等国家、省级大学生双创大赛,参赛人数逐年增加。

四、协同培育,强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一)完善服务体系。通过引入银行、保险以及中国风险投资澳门尼威斯人网站等机构,建设“校园创业银行”(注资1000万元)等,搭建金融服务平台;通过引入工商、税务、专利、法律等机构,建设双创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与政府、社会团体等共建大学生创业辅导站、大学生同心创业基地、创业之家和青桐学院等,搭建项目服务平台;通过建设实践基地和导师队伍,搭建技术服务平台;通过建设双创网站等新媒体,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了“五位一体”的一站式、一条龙双创指导服务体系。

(二)创新服务方式。针对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潜质以及开展创业实践或创业的学生,提供如下服务:一是融资投资服务。入驻的风投公司等金融机构对接一批学生创业项目,加大投入,重点资助学生创业。两年来,除“校园创业银行”为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小额无息贷款外,还积极为学生创业项目争取政府补贴和扶持资金,共获政府创业扶持资金45万元。二是创业公共服务。除为学生创业无偿提供办公、网络、电讯等设施外,还无偿提供物业、水电管理和文印、传真等服务,以及工商、税务、专利、法律等咨询,免费办理专利申请等。2016年,办理专利申报53项,其中获授权专利7项。三是项目推介服务。通过双创导师,推介学生创业项目。通过创业管理机构及省市就业中心等,推送创业项目。2016年,成功推送2家学生创业企业登上首批湖北“青创板”。通过承办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办的创业大赛、沙龙、路演、巡回报告会等,推介学生创业项目。刘维平“实验家APP”于2016年获天使投资100万元。通过网络等新闻媒体,推介学生创业项目,部分创业项目引起了新闻媒体和投资人的高度关注。四是创业技术服务。除免费提供创业技术平台外,还通过双创导师的技术咨询、创业门诊、专项培训、个别指导等方式提供创业技术服务。2016年,为学生创业提供了96项技术开发服务项目,开展创业门诊21次;SYB培训300余人。

(三)加强创业宣传。除建有创业网、创客网、就业网等专题网站外,还在学校门户网、易班网以及微博、微信等开辟了双创专栏。网站及专栏及时更新内容,大力宣传双创政策等信息和学生双创典型。近两年,共报道学生双创典型91人,唐义龙、张培文、夏寅辉等学生创业典型分别进入团中央寻访创业英雄年度100强。受到了社会好评,学生满意度高。

(四)培育创业文化。从精神、物质、制度、行为等四个文化维度,传承双创基因,弘扬“创新创业、奉献社会”等教育理念,加强双创制度体系及文化长廊等景观设施建设,倡导双创行为,着力实施“四个一”(即“人生赢在双自双创路上”系列入学教育报告会、“长河杯”系列大赛、双创教育周、创客递进培育)工程,依托双创社团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系列双创实践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双创教育文化氛围,形成了以“自强自立、创新创业”为核心的双创教育文化品牌。

五、春华秋实,彰显创新创业工作成效

(一)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2%、94.7%、95.5%,且毕业生对薪资水平、专业吻合度、职业发展前景等满意度高,获得感明显增强。学校先后被评为“就业湖北”先进高校、全省高校就业统计免检单位。

(二)创新创业成果丰硕。近三年,有420个项目参加国家、省级互联网+、创青春等大学生双创大赛,获国家级奖励8项,省级奖励50余项。其中,李洁团队获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MBA专项赛金奖;占传广团队、李洁团队分获2015年、2016年中国(湖北赛区)互联网+大赛银奖;吕敏团队获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学校先后获批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首批“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首批“湖北省优秀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湖北省众创空间”等,入围2016年度“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总结宣传工作”实地调研的55所高校;多次在湖北省举办的各类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优秀组织奖。

(三)创新创业成效显著。近三年,学校涌现出了一批学生成功创业典型。其中张培文、罗朝雄创办的企业已在湖北“青创板”首批挂牌,唐义龙、张培文和夏寅辉分别入选2015年、2016年团中央创业英雄百强,李洁、吕敏、王贤江荣获2015年武汉市大学生创业先锋,余名界荣获四川眉山市2016年“大学生十大创业明星”,卜贤超、菅保森、王翡翠、吴勇超等创办的企业,年产值分别过亿元,发挥了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双创教育蓬勃发展;承担省级及以上科研课题10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公开发表研究论文578篇,其中在校生发表论文20篇;选拔和培养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双创学科(专业)带头人59人。近三年,着力引导学生基于所学专业或技术创新开展创业,高科技、高水平创业的学生人数达200人以上。

学校双创教育形成了两大特色:“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双创工作模式,即围绕知识、实践、服务等三个维度,优化了双创工作“三全”模式;以“自强自立、创新创业”为核心的双创教育文化品牌,即创新创业的精神已融入血液,气息已弥漫校园,行为已成为时尚,活力已得到释放。双创工作的组织领导、课程结构、基地平台、实践训练、管理制度、人才支撑、条件保障等七大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就业创业满意度明显增强。学校多次获得全国及全省双创工作表彰,在全国及全省双创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受到了教育部及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湖北、海南、云南、陕西、山东等省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近百所高校来校考察,产生了广泛辐射示范效应。

(更新时间:2017年3月)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